崇拜時間

 [週六青崇 2:00 pm ][ 週六晚堂 5:00 pm ]

[主日早堂 9:40 am ]

[主日午堂11:30 am ]

牧者心聲

向「死亡」學習如何活!

作者: 甄達安牧師
刊登日期: 2022-05-21

在耶和華眼中,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。(詩116:15)

《詩116篇》提了三次有關死亡的言詞(第3、8及15節),反映作者曾經遇過生死的課題;同一編詩歌,作者也立志在耶和華面前行活人之路、高舉救恩以及服事上帝;第15節是作者的認信:耶和華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。死亡是一個嚴肅的現實,人人都要面對,死亡往往帶來人生無常以及身心傷痛的衝擊力,叫我們抗拒及避諱,感到無奈及艱難。詩歌作者深信永恆上帝對聖民的死亡極為重視,意味著祂會好好看待我們的生與死。這份信念也鼓勵我們學習正視死亡課題,希望懷著多一份勇氣面對生與死,好好走在活人之地。

甚麼事情影響著我們對生與死的看法呢?幾年前讀完一本有趣亦有深度的書本

《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》,作者二十三歲便當上特殊清掃(專職處理遺體以及遺體之現場),從處理離世者物品以及與離世者親人的對話,影響了他的生死觀,二十年後寫下這行業給他人生的啟迪:「不知為何,感覺這些年來猶如經歷了一場場無法實現的夢,許多不尋常的經驗與發人深省的體悟在我心裡不斷累積、漫開,形成了我獨特的生死觀及人生觀。」1

作為基督徒,聖經的教導直接建構我們的生死觀。我們知道人人都有一死,沒有例外;感謝上帝,我們誠心決志跟隨基督的那一刻,歸回永恆上帝的關係,便擁有永恆盼望;我們深信,有一天離開世界,是踏進永恆生命新階段。故此,死亡不是一切的完結,而是進到新階段的一扇門;那麼,我們面對死亡,帶著盼望但又嚐著傷痛的身心反應,實在是一門深切的靈性功課。

靈修大師盧雲面對媽媽去世的傷痛,與在生的爸爸真摯說話:「我們對死亡的評價和想法都是從自身出發的。可是母親的死卻不在我們能力控制範圍內,使我們感到無能為力……因此,母親離世把有關死亡的問題轉化成新的問題,把我們的生命推向前所未有的層次,即使這是我們曾渴想過的層次。她的死使您以全新的眼光去審視生命,幫助您分辨當中的偶發和必要因素。」2筆者也嚐過摯愛摯親離世,哭得死去活來的經驗;多年學習走過傷痛的心路歷程,反覆整理基督信仰的生死觀以及人生價值。

本文的題目是:向「死亡」學習如何活!嘗試以主動的態度看死亡;當中的「死亡」可包括摯親好友的離世或是死於戰亂疫情的眾多生命,這些景象如何牽動我們心靈;「死亡」也可以是我們人人總有一天面對的大限之日,我們可如何準備。無論如何,我們預先學習生死課題,希望從中影響今天的生活態度。藉此向大家推介本堂教育部聯同關顧部合辦的生死教育課程。

日期:7月9、16、23、30日(六)

時間:10:30-11:45am

主講:黎嘉翰院牧(靈實司務道寧養院資深院牧)

內容:死亡觀、苦難與疾病、失落與哀悼之類,主要與參與者進行心靈探索。

詳情及報名:稍後宣佈

上帝珍視我們,縱面對生離死別,讓我們仍然好好活下去!


1. 特掃隊長著,莊雅琇譯《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》時報出版,2016年初版,頁19。

2. 盧雲著,羅喬匡譯《念母親:盧雲跟父親談生死》。基督教文藝。2017年初版,頁43及44